万顷池清 诸水渊源

    初来万源,临近高速路口映入眼帘的便是“冬去海南,夏到万源”的广告牌,四月的阳光不太刺眼,刚褪去了春的暖意,趁着夏蝉未鸣,我们跟着项目走进了大巴山深处。
    这里既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,也是各路商贾云集之域,这里有花萼烟霞八台山,也有十里画廊龙潭河,山水环抱之中,又记录着新中国成立之初,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奋力抗敌的点点滴滴。
    就像每一个人都有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,每一个地名也记录着源远流长的历史。也正如我们了解一个人,是看他的经历,听他的故事,我们了解一个地名,也是了解它的文化,了解它的历史。可是山河不一样,历经沧桑,它们就在那儿,还是那座山,还是那条河,我们穿梭而过,听老一辈人谈起过去的事情的时候,仿佛历史就在眼前,仿佛那些故事就正在上演。
    我翻过官渡镇的山,看见一片片小煤窑残留的遗迹,看见断壁残垣上的座机号码,看见风霜锈蚀的小火车......
    我跨过玉带乡的河,看见太平坎村曾经的人来人往,现在人去楼空,多少人还记得曾经万源建县选址,本该选在这里,而太平县的来历也出自此处。如今留下一座座花坟,只有文字、桅杆和无数的石碑林,记录着这里过去的辉煌。
    我爬上石窝镇的小尖山,看着阳光洒在金山寺上,听老人讲向氏家族和兰草溪的过往,我顺着茶香,攀上紫云坪的摩崖石刻,鉴赏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完好、记载种茶活动年代最早的石刻文字资料。
    我看见了荔枝古道的策马奔腾,看见了大面山的战火纷飞,一座座古坟林,记录了一个个家族的兴亡,一道道精雕细琢的石刻,记录了一段段历史的进程。无数的生命在此倒下,也有无数的生命在此重生。
    路经河口镇的石桥,突然想起那段佛家爱情故事:我愿化身石桥,受五百年风吹、五百年日晒、五百年雨淋,只求她从桥上经过......
    站在观音岩下,已无年代考证的观音被刻画在岩壁上,时间已经冲掉了原本的颜色,她早已和岩石融在了一起,即使无人祭奉,无人朝拜,她就在那里,佛是一面山,山是一座佛。
    我听着一个个故事,看着一段段历史,翻着一本本乡志,可是当我身处大山深处,却发现,山不言,水不语,故事留给后人议,山河依旧矗立。
    四月末,五月初,正值农忙的时候,蓝天和白云倒映在灌满水的梯田里,刚插的秧苗随风摇摆,映衬着阳光,俨然一副山水画。
    乡里乡亲的热情和淳朴是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体会不到的,在这里他们更懂得分享,即便是陌生人,也能打个照面,给个微笑。每次我坐在院落里,听他们给我分享当地的故事和传说,我都会想,我能给他们分享什么呢?城市里的陌生和麻木?人群的来去匆匆和盲目?虽然嘴上说他们有城里买不到绿色的食品,有良好的空气,可是他们心里仍然憧憬城市的热闹与繁华,如同生活在都市繁忙的人们,嘴上说向往乡下的静谧和舒适,可是他们仍然不会习惯田间地头的苍蝇蚊子。
    我到过一间村小,有两间教室,一个老师,三个年级的孩子,一年级的两个,三年级的四个,五年级的四个,他们看我的眼神跟看见珍稀动物一样,不禁让我觉得脸红,我从那双清澈的眸子中能感受到他们对于山外的城市的好奇和向往。其实学校的硬件建设已经很好了,有水泥地板的篮球场,还有多媒体教室,有电脑......可是,篮球架倒了,水泥地板开裂了,多媒体教室的电脑坏了,没人来修,也没人过问,他们能用的,还是粉笔和黑板,他们了解的世界,就是老师眼里的世界,所以他们好奇,好奇我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。
    也许有一天他们长大了走出了这个大山,可能大人会告诉他们不要回来,去城里生活吧,可是他们会回来的!
    因为我看见作为最基层的村干部,奔波在田间地头,挨家挨户查看种植烟叶的情况,大风过后,一大早就帮忙扶正吹倒的玉米秆,汛期来临,他们翻山越岭,告诉每一家人注意防洪防汛......
     他们能理解的精准扶贫工作并不多,可是他们愿意为了给村民争取哪怕一点点福利,而伏案填表到深夜,他们也不知道对于土地确权国家到底发了哪些资料说明它的目的,可是他们觉得这是关系到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,所以他们认真仔细。看着最基层干部工作的一点一滴,我突然觉得,他们可能没上过那么多党课,没学过那么多党章,可是他们却做了一个共产党员真正应该做的事情。
     随着政策的落实,一些乡镇发展得越来越好,也有更多的人愿意回到乡里,办企业、干农业、搞发展、建家乡。希望有一天,这里的条件变好了,这里的山仍然那样绿,这里水仍然那样清澈,这里的酒依然那样醇香,这里的故事依然有人述说。